华商智业独家:“青岛大虾”止于“自修”
时间:2015-10-09 来源:
华商智业 作者:华商智业 点击:811次
维护一个良好形象,千难万难;而破坏掉它,一件糟心事儿就足够了。比如,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
各种段子已在朋友圈流传:车失控了,怕赔不起不敢蹭向劳斯莱斯,只好撞飞了路边大爷手里的一个塑料袋,谁知道里头装的是青岛大虾……
吃饭前,点了几盘8元瓜子,拿过账单一看:61万!是一颗瓜子8块,不是一盘;旁边一个点米饭的休克了,因为米饭3元;再旁边一个喝小米粥的就直接撞墙了——不用说,都是按一粒米单价来收费的……
一旦进入段子横飞的阶段,熟悉互联网传播的朋友就知道,事态已呈病毒式扩散。我们有足够的善意,相信这种奸商只是个别人;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青岛是个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的城市,热情待客是真正的日常状态。
但是,“一丑遮百俊”效应发生了——类似于“马太效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天价大虾”会像一块狗皮膏药一样糊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脸上,揭都揭不下来。更糟糕的是,当人们一遇到旅游宰客的事,脑子里就会蹦出“青岛大虾”四个字来……
更为可怕的是:好客山东,可能一段时间被戏谑成“好宰客山东”。
看后续报道得知,宰客的商家已经得到惩处。但是,有多少人会关心这条正面的信息呢?当触及大众痛点的事件进入传播的链式反应阶段,坏的影响已经很难挽回。
树欲静而风不止
然而,这个恶果本来有机会避免。不妨复一下盘:游客报案后,假如派出所能给消费者撑腰,而不是对明显的欺诈置之不理、一味推诿;假如物价局不来个“以后再说”,而是迅速处理,那么,这将是一个“无良老板欺诈不成被惩处”的正能量故事,微信上流传的说不定是“点赞青岛,谁跟游客耍青皮就让谁倒”的文章……
有欺诈,不可怕,只要有说理的地方,有人正常管事,这事儿就大不起来。怕的就是游客吃亏后的维权得不到一点儿公共资源的救济,四下无援,周遭冰冷,本来就一腹委屈,能不转化为一腔怒火吗?怒火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并引起共鸣,就会大面积燃烧起来。
青岛是旅游城市,来者都是客。山东历来的形象优势就是“礼仪之邦,好客山东”,游客对青岛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别说欺诈的事,就是你拉个脸,估计别人就会说你徒有虚名,名不副实。
作为青岛人,到外地人家一提起青岛,最怕的就是人家说起有被宰的经历。有次有几个四川遂宁的朋友,同几个朋友到了青岛的啤酒节喝酒,一结账发现2000多元,比预期账单数额多了好多。他们立即投诉,无果。后来找我,我也没有解决,尴尬的我几乎无地自容,只好悻悻地说:我请大家再吃一顿吧。但是那顿饭我吃得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很害怕有朋友来青岛做客。来了,必提前交代:别随便进小饭馆,尤其别到青岛啤酒街,那里不卫生,我请大家吃海鲜就是了。他们哪里知道,我怕他们挨宰。
不是所有的青岛的烧烤店或者啤酒屋都是黑店,上述那家黑店只是极个别的个案。但是,一个黑店的不良影响给人的却是一辈子印记——不是每个人都有第二次来青岛的机会。
为此,笔者所在的华商智业公司专门开拓了游学、来访、考察等的一条龙接待的项目:全流程为来青岛的企业、党政甚至个人的接待服务。两年以来,做的风生水起。如果客人需要吃青岛大虾,自己可以到超市里买生的,我们找饭店来烹饪——这个绝对没有欺诈。
说这话绝非矫情,服务业不要只赚钱,更重要的是赚口碑。青岛大虾的事情连累了青岛的正规的从商业者,此事还在发酵,如何让事情平息下来,只有一种方法——自修——从每一个青岛人做起,流言止于智者,争辩莫如自修。
(本文观点一部分来自《人民日报》,作者:知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