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2013年的冬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同时,在这次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也成为“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之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响应十九大精神中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战略部署要求,以及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刘春华撰写《美丽中国新时代,再无贫困与雾霾》一文,本文共计5627余字,充分体现了十九大精神中关于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该文章被收录在即将出版的《文化扶贫研究:城市与农村文化互动案例剖析》书籍中的《专家言论》版块中。
“何处春深好,春深富贵家”,白居易笔下的富贵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共同富裕,绿水青山,国泰民安,一个伟大的时代激发出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的中国梦!
美丽中国新时代,再无贫困与雾霾
(正文)
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摘自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
一、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一) 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在过去30多年,国家一直在致力于人民物质需求,目前看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的已提前实现,而且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的变化等要素的改变,使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造成这种矛盾根源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整体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更重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基本生存需求依然还没有彻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
(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脱贫致富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曾经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必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九大报告中则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需要的是共同富裕,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的弥补这种距离。
(三) 绿水青山,宁静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即便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难题。例如:英国的伦敦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雾霾严重,酸雨频繁,被称为“雾都”;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造成该城市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这个事件被称为“多诺拉烟雾事件”。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污染的困扰,例如肆虐中国的“雾霾”现象。“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中国遇到的环境难题,一定可以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和不懈努力而得到解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需要的是绿水青山、宁静和谐的生态环境,而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来完善,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二、 生态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 国家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十九大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方面仍然极为重视,共有四点与大家分享:
(1)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3) 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大: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4)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生态环境需要“防患于未然”,在修复已经破坏的环境的同时,国家正在着力推进顶层设计:总体设计与组织领导,让一切破换生态环境的隐患在一开始就消灭在萌芽状态,“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并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十九大更是针对“绿水青山”目标提出了四项方针:
(1)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4)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工程可谓是顶层设计保障,制度上支撑,系统工程支持,预防上加强,目标上协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高屋建瓴的前瞻战略让青山永在,福祉永存。
(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改革进入更深入的层次和阶段。
报告特别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众所周知,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的,不仅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正在很好地解决人类生产所面临的“斯芬克斯难题”,即在最大化经济发展带来的正向福利的同时,要坚决限制甚至杜绝人类生产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把经济发展拉入只增加人类福利不带来伤害的正确轨道上来。
诚然,我国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生态建设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善,生产活动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显著下降、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与此相关的食品、空气、饮水、衣料等生活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生产、能源资源使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生产与环境方面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负面问题。
十九大报告对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给出了具体的政策举措,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其中最后一条对于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向的激励机制和负向的惩罚机制,政策措施是难以落地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点把准了实现改革落地的关键点,把惩处措施落到实处,使破坏者逃脱不了应有的处罚,就能够有效地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代诗人所描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将不再是梦想,而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美丽环境的真实写照。
三、 富强美丽中国:脱真贫、真脱贫、全脱贫
(一) 脱贫需要全民参与,尤其是企业家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脱贫需要全员参与,尤其是那些“已经先富起来”的社会精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学习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表示: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承诺和担当。作为企业家,我们的地位不是来自财富排名,而是来自财富的担当,应该做建设美好生活的主力军,履行先富帮后富的责任,成为富有作为,富有创造,富有理想的现代企业家。
(1) 企业家是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力军。十九大报告提出历史性的重大论断,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解决这一关键制约因素上,企业和企业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当仁不让,成为解决这一因素的生力军。这既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基本责任,也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机遇。
(2) 企业家要履行先富帮后富的责任。在脱贫攻坚上,习总书记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承诺,也是我们企业的责任。企业家的地位不是来自财富排名,而是来自为社会创造财富及财富的担当,企业要利用财富资源发挥带动更多致富的作用;我理解的经济平衡发展不是为了求大锅饭式的平衡,而是激励和倡导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走共同富裕之路。
(3) 现代化强国需要富有作为,富有创造,富有理想的现代企业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富有作为,富有创造,富有理想的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家。企业家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有赚钱赢利的能力,但企业家不是为钱而存在的,一个现代化强国,必须有一批积极担当,以富民强国为已任的现代企业家,而不是一批为富不仁,炫富攀富的群体。这是企业家的定位,企业家的担当,也是企业家应该有的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二) 精准脱贫要有创新方法
脱贫需要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需要“智慧”扶贫。例如:现在山东等地联手互联网平台打造的“公益扶贫”电商平台,是践行“互联网+精准扶贫”新理念的有益举措,是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在日常的“交易”中,能够增加彼此的感情,群众能真切感受到温暖。同样,对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公共事业,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精准脱贫的创新方法有很多,例如利用大数据、LBS系统等互联网新技术而采取的精准扶贫。扶贫的精准需要“先有仁心,再有仁术”,只要把扶贫任务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全员动员,组织重视,完全脱贫的梦想指日可待。
(三) 全脱贫是富强美丽中国的标志之一
社会主义新时代,贫困不再是我们的标签,富强和谐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标志。共享美好生活,共赢富强时代,每个中国人都为此而自豪。
唐宗宋祖时代,尽管国运昌盛,但民间疾苦非王侯将相所能体味。今天,全部脱贫的目标即将实现,中国人再一次群情振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共同富裕,生态文明。
2500年前,孟子说:“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从古至今一直未有间断,这一梦想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而实现,这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付出更加艰巨和艰苦的努力,“荆棘遍地,沟壑纵横”或许是常态,但建设富强美丽中国 “只要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言犹在耳,催人奋进!美丽中国新时代,再无贫困和雾霾!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春华,中国著名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实战专家;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双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EMBA课程教授;原海尔集团营销总监,原帅康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营销界最高奖项——“营销金鼎奖”获得者;中国品牌界最高奖项——“太阳花奖”获得者;现兼任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品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联系方式:新浪微博:管理界刘春华;邮箱:lrmlch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