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华商>新闻动态新闻动态HUASHANG ZHIYE
综合性培训及咨询管理方案供应商

刘春华管理感悟: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时间:2018-11-01 来源:华商智业 作者:华商智业 点击:681次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大道至简,以人为本”,懂得普世道理的内涵(尤其是道理的所以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企业管理中的真谛,从而把这些普世道理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例如,日本的经营之圣松下幸之助,把企业管理简单描述为“下雨打伞”,非常传神的解释了企业管理要与时俱进,化繁为简,以适用主义为导向。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一句普世道理就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它对企业管理和我们如何做人都有非常好的启发意义。

 

借米不借柴

 

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米衣可以乱借,柴鞋不能借”,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如果有人来你家里借米,你可以借给他,但是如果来借柴火,不建议你借给他。为什么呢?

 

 

我们大家都知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首位,代表着是生活的基本,没有柴火,就没有办法生火做饭。由此可以推断:缺柴火的人,是没有“谱”的,没有战略和细节意识,米都不缺,非缺柴火。即便我不借给你柴火,你也不会有大事,因为毕竟你还有米。米为什么可以借给他呢?米是救急的必需品,可以救人饥荒,是积福的善举,一般都不会拒绝的。

 

再者,米和柴不一样,因为米是可以丈量的,但是柴却不一样,它是大块件,不方便去丈量。如果借米的人在还米的时候所用的容器(例如瓢,盆子或者钵等)是“尖”着来,说明他是大度的,有感恩的;如果是平着来,甚至是不满的说明此人没有感恩之心,以后不可深交。通过借米,可以帮助你认识一个人。而柴火就不行了,无法精准衡量质和量,双方最终可能都不满意,结果就是“施恩如结仇”,结局都知道了,还不如不借。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只要稍微动动手,就可以拾回不少柴火,如果自己连这点小事都不愿做,这样的懒人,是没有帮助的必要的。“救急不救懒”,因为懒是无药可救的。

 

最后,“柴”字和和“财”同音,向人家借柴,这样也就意味着把别人家里的“财气”借走了,有很多人是很忌讳这些的。

 

借衣不借鞋

 

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别人穿,却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首先,脚是一个非常隐私的部位,鞋子对人来说就相当于贴身的衣物,所以这种东西是不外借的。而衣服是指外衣,也不是内衣(没有人借内衣),衣有“依靠”的谐音,借到了依靠,被靠的人自然也是贵人,双方都高兴。

 

再者,鞋子踩在脚下很容易弄脏,不好原样归还,而衣服(外衣)还比较容易归还,如果讲究的人干洗之后归还,说明此人有感恩之心,值得深交。

 

 “鞋”字和“孩”子同音,借鞋子就是借孩子,寓意也不好。

 

另外:刀不能随便外借,借出了药罐和拐之后不能还,所以药罐和拐也不能外借等,里面都有很多的道理。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那些借东西的人,从他借的东西来看,就本身知道他的素养和内涵了。难以归还的东西,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一借一还虽然只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在这一借一还的关系中,不仅体现的是道德涵养,也是对所借之人情义的一种回馈。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以小见大,以人为本,员工的言行需要审慎和规范,如此才能以客为尊,客户在与企业接触的时候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企业的稳健发展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本文作者:刘春华;作者简介:中国著名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实战专家;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双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EMBA课程教授;原海尔集团营销总监,原帅康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营销界最高奖项——“营销金鼎奖”获得者;中国品牌界最高奖项——“太阳花奖”获得者)


分享到: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微博号
Copyright © 2016-2025 青岛华商智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1408号-1    百度地图
  技术支持:青岛网站建设-青华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