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北大有个创业协会搞活动,有人问道:
“你们觉得谁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最牛的创业者?”
过了一会儿,沉默的人堆儿里突然跳出一个人,大喊一声:“毛泽东!”
这个回答听似玩笑,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好比据我观察,在中国现代顶级的企业家中,至少有一半对毛泽东思想无比推崇。
1
1918年,北京。
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
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
说句实在话,今天的我们,哪怕用羽绒服把自己裹成了球,大冬天去故宫或者北海逛一圈回来,能发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麻蛋,今天冻成狗了。
2
现在留在北京的年轻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
大家已经整体上失去了那种闲逛的心态,每个人都神色恹恹、脚步匆匆,一个比一个更焦虑。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未来和预期不一致,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
这里,我把自己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总结为3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3
第一点, 抱着直面问题的心态去寻求解决之道。
能看到问题并且认清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真正出现问题和困难时的慌乱。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所谓的困难,就是要跳出舒适区。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逼迫自己去面对原本不熟悉的情况。
就像毛泽东说的:什么是困难,熟悉的工作已经不需要干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4
第二点,在对规律的把握中练就一套万能法则。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问题,就像是一把锁。
要想找到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钥匙是不可能的。
但要成为一个能打开所有锁的“专家”却是可能的。
长期的训练后,一些高明的锁匠可能看到一把锁就知道怎么开了。
只不过这种忧虑不是情绪上的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思考。
5
第三点,在现实的摸爬摔打中不断精进。
直面问题也好,思维方法训练、调查了解情况也罢。
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世上有多少年轻人,一谈起梦想、创业、未来,口若悬河,唾沫横飞。
谈到第二步,写成方案或者企划书,就能有一半人拖拖拉拉不干了。
第三步具体去操作去施行,又能有一半人撂挑子。
再到第四步具体实施中遇到困难,重新分析,重新做方案,回到原点还能坚持下去的,估计剩不了10%了。
6
最后总结一下:
感觉到不舒适和担忧未来,是所有焦虑的源泉。
不要去厌烦它、恐惧它,而是把它当做提示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一种警醒。
然后去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找出路径的关键。
剩下的就是坚定的行动,并且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起到作用。
这几点本质上是一体的。
你如果也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再感到焦虑。
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自我改变的冲动,是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是达成目标时的激动心情。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