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读青岛华青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蛟龙先生所作《三晟堂札记》的读后之感。这本著作是蛟龙兄(因与作者曾在海尔空调为同事,彼时仰慕其为人及才华,又感激他一直对我工作和生活的提携,故以兄称之)花费八年时间,四易其稿,终于面世。
我因工作,出差较多,现场授课所累,阅读不能一气呵成,但研读大部分内容,里面深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例如对王苍古文字研究的考究,蛟龙兄从该书的59页开始到80页,用他收藏的《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六书》之《中国古代文字》核心内容录于本书,即便是文录,由于有甲骨文中的象形文,文字编排工作也非易事。笔者读起来都需要认真前后核对,可见蛟龙兄对此著作所下的功夫之深。
王苍的乐律、古文字研究和书法研究;王绪祖家族的金石学研究;吕美荪的诗文创作是《三晟堂札记》的三个主要核心内容,三个核心内容研究都和青岛有关:主要的历史人物都曾踏迹青岛并对青岛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由此,蛟龙兄对青岛的爱,对青岛文化的宣扬和赓续,跃然纸上。
《三晟堂札记》绝无商业气息,有的是学术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序章:纸墨飘香的文化守望
一本《三晟堂札记》放到我桌前,青岛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这本著作是李蛟龙先生的大作,我与蛟龙兄曾经在海尔空调和海尔商用空调共事过,彼时他被誉为海尔空调的“四大金刚”之一,他的为人处事始终是我学习的楷模。
后来,蛟龙兄加入华青教育集团(该集团所控股并经营的青岛新世纪学校、青岛新世纪市北学校、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以及崂山学校在青岛有口皆碑),帮了我不少忙。每每有孩子教育的问题,都是他鼎力协助。
因此,我觉得:从商业到教育,是蛟龙兄深耕的两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颇深的建树,此生无憾矣。但他还是默默探索,从不外扬,竟然在文化界也造诣颇深,他还兼任青岛市国学学会会长。我不知道,我们从共事之后,他究竟还有多少惊喜是深埋在社会洪流中的。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古训是《三晟堂札记》最经典的注脚,也如老子《道德经》的观点:无生有。
《三晟堂札记》不仅是对王苍、吕美荪两位文化名人与诸城王氏金石世家的学术梳理,更是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命脉的深情守望。北京大学李新峰教授谓之“究心岛城似水年华,为今都会续一古脉”,正是对这种文化自觉的精准诠释。
吕美荪(1881-1945),这位“齐州女布衣”,其生平恰如一幅近代知识女性的精神图谱。十四岁失怙,二十岁执教北洋女学,三十岁后辗转大江南北,在女子教育领域播撒文明火种。而王苍与山东大学的渊源,更让这部著作平添几分“文化回归”的象征意义——当李蛟龙的研究成果被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珍藏,恰似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诸城王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尤为令人动容。这个“老实王家”(《清史稿》语)四百年来持盈保泰,不仅孕育了二十一位进士、六位翰林,更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教育生态。他们对待科举的态度近乎虔诚,若某人三年没有考取进士,便会被族里暗地里指责为:“心浮气躁,读书不精”。这种文化韧性,恰如李蛟龙对每一枚拓片的精心与专心的研究。我所不理解的是: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拓片,蛟龙兄是如何让它们鲜活起来,重新焕发时代的光芒,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万不能在本就枯燥的拓片时空里穿行的。
拓片不碎,彼此相连变成了珠玉,衍变成时空枢轴,延展为文化内涵。
第一乐章:文以载道的商业搏击
能写出《三晟堂札记》的李蛟龙也是商海里的弄潮儿。他是海尔空调市场开拓的奠基人之一,这一点绝非言过其实。1998年,我刚大学毕业加盟海尔集团空调本部,蛟龙兄就已经很有名气。他曾经分管的北片业务市场最好,最典型的代表是他以文化育人,组织的文化氛围很好。我当时出差去观摩学习他所负责的市场,见到的业务经理都是与众不同的,现在看来,我终于明白,那就是“有文化”的表现。
大约是2000-2004年,李蛟龙将文化智慧转化为商业创新。海尔向来以“客户为尊”,因此从市场反馈来的信息成就了海尔空调的持续创新。海尔氧吧空调的“呼吸健康新标准”,不啻为对《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理念的现代诠释;海尔防沙尘暴空调的“内外双重防护”,则暗合《周易》“刚柔相济”的古老智慧。这段经历,恰如陶行知所言:“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为他的教育生涯埋下伏笔。
执掌华青教育集团后,李蛟龙提出“自强厚德明辨笃行”核心办学理念,其内涵令人想起《论语》“君子不器”的育人理想,与《三晟堂札记》中诸城王氏“勤俭敛抑,急公好义”的家风遥相辉映。
这种古今对话,恰如冯骥才所言:“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
青岛商业发达,但文化传承者不多。正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怀荣所言:如果能多一些像李蛟龙这样富于责任担当的有心人,曾颇受“文化沙漠”讥评的青岛,会有更多的人文光彩!
第二乐章:滋兰树蕙的教育诗篇
李蛟龙在青岛的知名,在于他所引领的青大附中。青大附中在李蛟龙和他的团队经营之下化作了一部流动的新时代中学教育范式。
办学22年来,青大附中先后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学子脚步遍布国内外顶尖学府。这种开放胸襟,正是对《三晟堂札记》研究视野的延伸——当年吕美荪“去奉天任女子学堂教务长”的足迹,今日化作学子们探索世界的脚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青大附中有了生动诠释。当常年稳居85%以上的中考公办普高率与50余个学生社团并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对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2023年与青岛二中的战略合作,更将这种教育理想拓展为“办百年教育,创卓越品牌”的美好愿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最急不得的事情,尤其相较于商业。教育投资和商业投资,其实前者并不讨巧,这一点恐难以与外人道也。蛟龙兄的文化底蕴和造诣,春风化雨,滋兰树蕙,兼之他博大的胸襟和社会担当,让他能在教育行业美誉飘香。
第三乐章:与时舒卷的教育担当
《三晟堂札记》有历史厚重,却弘扬与时舒卷,与时俯仰。
当“华小青”教育大模型于2025年问世,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此刻和解。这个承载着AI代具、AI助教等四重功能的数字生命,其内核仍是《三晟堂札记》中那种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年陪同摩尔多瓦大使参观校园时,李蛟龙展现的文化自信,正是《三晟堂札记》研究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印证了北岛的观点:“不懂传统的人如同迷途的羔羊无法远行探索未知世界。”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因为有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才有了与时舒卷的教育当担。
终章:砥砺前行的文化传承
合上《三晟堂札记》,凝视李蛟龙从文化学者到教育领航者的轨迹,我们看到了一位当代士人的精神肖像。他对诸城王氏家族的研究,揭示了“《易经》变通与时中思想对其家风的核心影响”;他的教育实践,则让这些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从海尔时期的商业创新,到华青教育的育人实践,李蛟龙始终保持着“文化自觉”的清醒。《三晟堂札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文化青岛”建设提供了新资源,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如同黄河之水与泰山之石,共同构筑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地貌。
当李蛟龙将书中的研究精神转化为教育实践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沉睡的典籍焕发现代生机,让古老智慧滋养当代心灵。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这部著作与它的作者共同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教育者,永远是文化的守望者与创新的践行者。正如泰戈尔所言:“古老的种子蕴含着生命的胚芽,只需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便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尾言:青山不墨千秋画
以上,算是读后感。因为受商业急功浮躁的影响,这种读后感是离散的,可能并不精彩。而我也并不想请蛟龙兄修改以上内容就刊出。因为如果征求他的意见,他肯定要把对他公正的评价作为溢美之词并要求删除。如果他要质问起来,我就送他两句话: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这是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先生和现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先生都喜欢的诗句,想来蛟龙兄不会拒绝,并能消未商榷之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