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华商>新闻动态新闻动态HUASHANG ZHIYE
综合性培训及咨询管理方案供应商

傅盛 | 闷头干的时代过去了,逼疯自己也没用

时间:2018-12-13 来源:华商智业 作者:华商智业 点击:532次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今天,互联网已经是一个传统行业。风停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血海竞争,处处是创业大军。勤奋依然很重要,但聪明的勤奋才是关键。

 

 

破局的单点,被很多人讨论。但,预测这件事,被忽略了。预测的背后是什么?格局观。这怎么理解?

你的脑海里

必须对行业有一个认知格局脑图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纯粹靠一个单点爆发,已经很难。过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互联网是一片蛮荒之地,需求稀缺,人才也稀缺。只要你投身这个行业,随便找个单点开始深耕;只要你还算努力和坚韧,运气也不太差,就有机会做家不错的公司。所以,那个时候不需要预测,需要的就是干干干!

 

于是,我们都觉得自己很牛,以为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加班加班再加班,逼疯自己,逼死对手,战争就结束了。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站在互联网这个正确的格局和风口上,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而我们正是那群幸运的猪。

 

不幸的是,这个世界是不连续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今天,互联网已经是一个传统行业。

 

风停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血海竞争,乌压压一片创业大军。

 

勤奋依然很重要,但聪明的勤奋才是关键。这个时候,要求我们想清楚,行业里的大风在哪里,并做出预测。因此,你的脑海里必须有一个对这个行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格局脑图。

 

哪里已经是过度竞争,哪里刚兴起却没人察觉,三四线城市网民的不同在哪,互联网与哪个行业、以哪种形式的结合会有机会等等。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过去积累的认知红利之上,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制定战略的新打法。要去更大的空间,寻找新的破局点和机会。

 

我讲过一句话,叫“现象即规律”。现在,我把它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叫“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单点都是大趋势下的必然。” 一个现象,它发生的时候,一定有大趋势支撑它。

 

没有孤立的单点,其本质都是大趋势下的单点的必然。

 

我曾经一度认为:美国人强调“ think different ”很有情怀,后来发现,本质不是情怀,而是为了减少竞争成本。因为美国创业者们比我们更早进入血海竞争阶段,“勤奋+努力+不要命”已经很难产生质的差别,才逼迫他们用“更勤奋的思考”来避免高成本的竞争,从而降低失败概率。

 

创业必须讲究方法论,必须讲究不同情形下的不同方法。今天互联网的竞争格局,远远不是十年前的样子,必须think different,而think different的前提,就是要有行业格局认知,看清大趋势,在大趋势下做判断。

 

所谓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格局认知下,找到破局点,制定路线图,投入资源。如果不去建立这样的认知,公司很容易陷入误区。

战略认知的两个误区

啥热做啥凉得更快,单品极致未必致胜

 

第一个误区是:见招拆招,啥热做啥,啥熟悉做啥。

 

这是懒惰思考,不愿意认知升级的表现。结果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

 

我拿自己做例子。

 

一年多前,我跟几个高管反思,猎豹今天是不是做挺多的?我们在过去野蛮生长中,不断强调快速执行,做热点,认为只要做好这个点就会有机会。没有用整个大趋势或者叫大格局下的战略,做一个大方向下的可串联的点。

 

要知道,整个互联网的竞争加剧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如果每个单点,不是在一个大格局下的累加,那么每个单点都会遇到对手强大的竞争,很难长大。

 

我们老说战略的懒惰,就这个意思。看到一个机会,扑上去。看到另一个机会,再扑上去。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回头一看,各种方向上布满了各种产品,彼此不能借力,也没办法真正在单点上聚焦。

 

第二个误区是:做产品的方法论依然停留在5年前,认为抓一个简单功能热点就能颠覆格局。

 

我经常在微博上收到各种私信,说他有个点子,要颠覆腾讯,颠覆阿里,问要不要见他?这种私信我基本不回,为什么?

 

因为我不觉得存在这样的点。

 

如果20年前,想个网址导航,还有可能成为hao123。几个人在屋子里攒出一个聊天APP,还有机会是QQ,逆向一个Dos3.0,写个WPS,一不小心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但这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移动互联网的APP,不稀缺了,越来越少的APP可能异军突起。APP呈现越来越强的头部效应。而头部的那些大佬们,已经总结了一整套如何面对单点突破的小对手。

 

尽管你精干灵活,但他们会用生态、用流量、用更强大的研发力量碾压你。也就是说,只把一个单点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归根到底,还是以前互联网不被重视,具备互联网技能和认知的人有限,所以你做了,别人要么看不起,要么做不来。而今天,“互联网就是金矿”的认知,已经深入人心;互联网相关从业者,浩浩荡荡。容易打的仗,已经打完了。

 

怎么办?只有花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构建自己的行业格局认知。在看上去繁杂纷扰的信息中,不断深度思考,加大自己的认知优势,然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不为人知的机会,趁着大家还不够懂,突然发起战役,全力以赴。

 

这就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构建这样一种格局思考的能力?

如何破局,例子说话

判断出未来在哪,你就有机会去定义它

 

先拿我自己做例子,回顾几个破局点的思考路径。

 

怎么产生出Clean Master这一个点?当时我觉得,中国互联网APP水平还是不错的,拉了一个技术同事到美国开会,请了一个挺牛的人介绍安卓。讲完后,我的同事说,这人水平一般。我想,这位同事虽然狂了点,但说得很中肯。而这位牛人,已经是一家60人硅谷创业公司的CTO。我们做了一些动效给他,他还很疑惑怎么做到的。我发现,中美之间并不存在技术代差。

 

于是,我开始思考,中国APP能否走出去。最后我作出一个大趋势的判断——中国APP已经领先全球了,我们已具备这样的基础。这个判断做出以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包括我们上市后,该干什么?当时我的判断是,移动互联网颠覆格局的机会基本过去了,要想找到十倍增长的机会,必须从未来着手。所以那时,我跑硅谷,跑以色列,去世界各地看创业团队。在国内搞战队,办基金,只投非纯粹互联网的早期创业项目,想知道年轻创业者在干什么,互联网跨界到底怎么发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尤其深度学习,开始在很多创业方向中都有体现。它把很多过去跨行业的算法统一了起来,并且效果上有了质的飞跃,这让我非常着迷。

 

而机器人又是个工具,和我们过去做的事情不谋而合。它到底长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就有机会去定义。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去定义机器人的交互是怎样的,人的感受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特别吸引我,也符合我的特质。与此同时,能把基于深度学习产生的视觉、听觉技术革命,与机器人产业结合起来,更是今天很少人意识到的巨大机会。

 

这个行业认知建立以后,执行也就变得简单了。去年年初,我开始下大力气组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团队。在整个行业暴热,开启人才大战的前夜,我们组建了一支精壮的国际化队伍,还全力以赴研发了产品,很快就会看到我们即将发布的AI产品,多少也算领先了业界一步。

 

回想当初,我说自己要倾家荡产做机器人,很多人还认为我只是蹭个热点,搞个宣传。但把真实情况串起来后,你会发现,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同上文所述,这个单点,它不是偶然,而是整体思路的必然。

 

所以,一个点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一个大格局?这个大格局是什么?这很重要。

 

战略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战略就是一个杠杆。它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几倍,几十倍。一旦远离这个杠杆,就变成了小公司创业模式。


分享到: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微博号
Copyright © 2016-2025 青岛华商智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1408号-1    百度地图
  技术支持:青岛网站建设-青华互联